政法改革让群众有更多法治获得感代表点赞深化政法领域改革

2023-01-10 14:50:06

本报记者 周斌

“要说这些年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那里的乡镇、村里都设了便民中心,老百姓就近办事办证,不用来回跑;还有,曾经的‘奇葩证明’‘重复证明’不见了,老百姓都点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刘骥代表说,这是她驻村扶贫6年间的切身法治感受。

刘骥代表的感受,正是新时代政法领域改革重要成果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政法改革成为党的二十大期间不少代表讨论的热点,十年来改革的成果也赢得了代表们的赞誉。

重构权力配置运行机制 促执法司法公信力提升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件,还是别人的人生。”这是司法责任制改革实行以来,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章春燕代表和同事们常说的一句话——改革,切实增强了检察官们办案的责任心。

改革前,司法机关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存在责任不清等问题,影响司法公正。改革后,一批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被选拔为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压实了办案责任。

放权不放任。从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到深化司法公开,从建立执法司法监督智能化平台到领导干部和司法人员过问案件记录留痕,改革不断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入警17年的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雷锋派出所所长安志代表说,十年来公安执法工作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是执法监督管理更加系统严密,建立了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实现了对执法活动的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有效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人民群众警务评议满意度不断提升。

为了让司法责任制“长出牙齿”,政法机关严格落实追责惩戒机制。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重点对2018年以来再审改判纠正的246件刑事错案启动追责,从严追责问责511名检察人员。仅“云南孙小果案”就依法处理了12名违反检察职责的人员。

以公开促公正,成为改革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超1.3亿份,访问量近960亿次,中国庭审公开网总直播案件超2000万件,观看量520余亿次。司法公开的广度、深度可见一斑。

江西省贵溪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泗沥人民法庭庭长周淑琴代表不禁感叹:“司法更阳光、透明化,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公正司法。”

这是一场有高度、深度的改革。通过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打出组合拳,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助力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施净岚代表坦言,回顾十年走过的探索之路,重塑性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改革非常必要,改革使执法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了法治获得感。

打通流程健全诉讼机制 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作为一名执业27年的律师,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希勇代表特别关注诉讼制度机制改革,看到司法机关近年来构建起全流程、无纸化、实时在线的网上办案新模式,在办案中切身感受到新模式带来的高效、便捷,他由衷地表示赞赏。

“有的当事人拿起手机就可以打官司,真的太方便了。”他感叹道。

多位代表评价,十年来,我国法院为网络时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数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数由1300万余件增长到3300万余件。

以改革促质效,势在必行。法院深入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大案精办、简案快办,整体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有效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这是一场讲速度、力度的改革。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到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再到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跑出了办案“加速度”、司法满意度。

检察机关紧抓生态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损害公益突出问题,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2021年立案16.9万件。章春燕代表介绍,浙江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办理妇女平等就业权益、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全方位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如何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政法机关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的原则,切实维护当事人诉讼权益,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确保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

当下,我国刑事犯罪结构与犯罪态势已发生深刻变化:严重暴力犯罪比例大幅度下降、轻微刑事犯罪上升。为此,检察机关践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不批捕、不起诉的数量比2018年分别上升了28.3倍和1.5倍。

“当宽则宽、该严则严。”施净岚代表说,通过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依法精准适用刑事拘留、逮捕、查封、扣押冻结等刑事强制措施和刑事追诉,努力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最佳平衡,维护了司法公正,修复了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

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前不久,公安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从2022101日起进一步放宽私家车检验周期,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成本,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据统计,十年来,公安机关先后推出了127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仅18类业务持身份证一证即办一项改革,就累计为群众减少办事材料30多亿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十年来,群众的需求始终是北京公安交管改革警务、改进工作的导向。”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区交通支队支队长孟昆玉代表说,从组建铁骑警务提升处警效能到推出慢行系统保障自行车路权,从智能联控规范信号灯到警种融合整治货车闯红灯屡禁不止问题,一系列改革让群众的投诉少了、笑容多了。

这是一场显温度、态度的改革。十年来,政法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人民群众得实惠。

群众办证办事烦琐?“减证便民”在行动,各地各部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万多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

群众需要法律帮助?法律援助来帮忙,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5年来,全国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办理法援案件698万余件,惠及721万多人。

立案难、执行难,曾是困扰群众、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瘴痼疾。法院一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实现超95.7%的案件当场立案;一面创新民事执行体制机制,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法院还通过完善诉讼服务大厅功能区、推广跨域立案、网上立案、多元化解E平台等,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彰显了司法温度。”周淑琴代表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受访代表们一致表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政法改革永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持续深化政法改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本报北京1017日讯  

相关文章